English

与老师签合同的本科生

1999-10-05 来源:生活时报 长江日报 欧阳春艳 我有话说

研究生管导师叫“老板”,替导师工作以获取报酬,已不为新鲜事。可这群本科生与老师签合同,替老师“打工”,却不要分文……

甲方本着加强实验室建设,教书育人的思想,接收乙方到甲方实验室。乙方志愿到甲方实验室协助甲方工作,甲方有义务帮助乙方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,深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,并在相应刊物上发表1—2篇学术论文……

这是一份老师与学生签订的合同,甲方是武大博导张教授,乙方是生物化学97级学生小王。

拿着这份合同,小王并不轻松,她说:“这份合同不好签。”回忆签合同前的那次面试,小王至今“惊心动魄”。当初,学校号召本科生走进实验室,小王以为不过是为老师打打下手。谁知晤面张教授,却经历了一次她至今难忘的面试:“谈谈你的优点吧,重点在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。”“你英语基础如何,能初步查阅外文资料吗?”“你能进行计算机操作、上网查询吗?”……谈话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,虽然坐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,小王的手心还是微微出了汗。当老师最后提出希望订一个合同时,小王又吃了一次惊:老师和学生签合同?不过她很快就想通,签了这个合同既可以保证自己有计划地学到知识,又可以避免教授实验室不必要的浪费,两全其美。

“合同并没有经济利益,口头的书面的都可以,关键是对双方行为有种约束。”虽然小王说得轻松,但在实际的师生合作过程中,更多的同学说:“特殊打工滋味多多”。

钱娟是小王的同学,她整个暑假都在学校帮老师做实验。钱娟娇小文弱,她的实验是养蜜蜂,养蟑螂,给实验室其他研究生打打下手。“刚开始挺害怕的,时间一长就觉得没什么了。就把这当作一次练胆量的机会吧。”

与钱娟相比,武大97级应用化学专业的张春雷的体会则是:比以前更细心,更富耐心,更有信心了。他是帮老师做“多烷基取代吡啶的合成”实验中的一些小课题。课题虽小,也得查资料,写报告,丝毫马虎不得。“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东西,很实用。”张春雷很满意,他已经在心里琢磨下一个“合同”了。

华工97级电信专业的杨颖此时也是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”。她和导师约定10天内完成一个小实验,将数据结果提供给导师。约定的期限快到了,可芯片突然没有了,她只得从头来。“幸好及时完成,否则就得受罚了。”她不无庆幸地说。

“如果可能,多给一些机会”

小张和小曾都是武大生命科学院博导朱英国教授带的本科生。朱教授带的博士生、硕士生已经不少,对带这些本科生,他这样看:“这些本科生来不来对我的实验没有什么影响,可对他们自己而言就不同了。他们来这儿可以直接参加科研性实验,这与纯粹的教学实验是不同的,是一个创造的过程,可以把他们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,这就很切实地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。作为一名老师,自然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。”

柳海涛,这位武大97级法学专业的小伙子,工作期限已经到了,却还“赖”在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不肯走。他对这次“亏本”的打工有自己的想法:“我们平时的生活太过阳光明媚、波澜不惊,而在这里,可以深入地体会社会的疾苦,体会到坚持正义、扶助弱者的意义。如果可能,我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多提供这样的机会给本科生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